窩輪價格如何計算? 行使價、年期不同會有什麼分別?

經常聽到投資者會問: 明明兩隻Call輪都是看好同一指數或者個股,為什麼兩隻升幅會有明顯差距?

原因其實好簡單,行使價、年期等條款不同的窩輪,即使是追蹤同一隻正股或指數,潛在回報及風險,都可以有很大分別。想知如何揀選合適自己的窩輪,及掌握輪價變化,就要先著手了解這些基本概念!

窩輪價格基本公式:

一隻窩輪的理論價格,主要由「內在值」加上「時間值」組成。

甚麼是「價外」、「價內」?

要知窩輪內在值有幾多,先要理解行使價概念。
以Call輪來說,如相關資產現價高於行使價,屬於「價內」;
現價低於行使價,屬於「價外」;
Put 輪情況就剛好相反; 如現價與行使價相若,一般被稱為「到價」或 「貼價」。

  認購證 認沽證
相關資產價格與行使價相同 到價 到價
行使價高於相關資產價格 價外 價內
行使價低於相關資產價格 價內 價外

舉例說,
假設騰訊現價400元,
認購證A行使價350元,這是一隻價內Call,
認購證B行使價450元,就是價外Call。

只有已經成為「價內」的窩輪才會有內在值,價內幅度愈高,內在值會隨之增加,窩輪價格便愈升得高。

那為什麼價外窩輪,上市後未有任何內在值時,窩輪仍有一定價值而其價格會因相關資產升跌而變動? 因為窩輪價格另一部分由時間值組成。

時間值與窩輪價格關係

時間值為影響輪價另一重要因素, 這個概念較易理解,每隻窩輪都有到期日,距離到期時間愈長,即是「年期」愈長,窩輪的時間值愈高。因為離到期時間愈耐,相關資產出現變化的機會愈大,窩輪最終變為價內輪的機會或愈高。機會大些,所以投資者付出的時間值成本都相應較高。

例如價外CALL輪雖無內在值,但由於正股上升令其能成為「價內輪」或到期時可以行使的機會增加,所以時間值(輪價)都會隨之上升*。

*假設引伸波幅等其他因素不變

價內、價外條款如何選擇?

對投資者來說,應揀價內或價外窩輪較佳? 其實主要視乎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。

用回上文提及的騰訊認購證例子。
假設認購證A及B年期等其他條款一樣,
認購證B,是價外輪,輪價會相對較低,槓桿則相對較高。如果騰訊短期內升至500元以上,認購證B由價外輪成為價內輪,潛在升幅會較本身已是價內的認股證A為高。

不過如果看錯方向,價外輪的潛在風險亦會較高。

輪價低=執平貨? 不要忽略窩輪與到期日差距!

不少投資者揀窩輪的時候會以輪價高低來作選擇,認為輪價低就等於「平」,可能忽略了窩輪到期日子,揀了一些即將到期的窩輪、俗稱「末日輪」。

要記住,時間值會每日遞減,窩輪術語稱作「時間值損耗」,愈接近到期,每日損耗幅度會愈大,很多時會抵銷部份或甚至完全抵銷相關資產的表現。出現投資者誤以為「看中了方向但窩輪不跟升」的情況。如果投資者打算持貨一段時間,又或者遇上港股長假期,就要留意時間值因素!

摩根大通網站會為旗下產品列出每日損耗大約有幾多,讓投資者參考,入場前記得要了解!

每隻認股證均有時間值損耗,愈接近到期,時間值損耗愈高。到期時,時間值將會歸零。

文中提及的相關資產價格、其變動以及模擬產品條款僅作教學範例用途。以上資料僅供參考,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意見。過去表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。無抵押結構性產品,結構性產品之價格可急升或急跌,投資者或損失所有投資。投資者應為自己作風險評估,並在需要時諮詢專業意見。